查看原文
其他

失意之城兰州

西部君 西部城事 2019-04-19


撰文|西部君


端午假期过后,一篇题为《人才都去哪儿了?百年名校——兰州大学的衰落与焦虑》的报道(点击文末可阅读原文),在社交网络广泛流传。西部君的微信朋友圈,也不乏非兰大毕业的朋友转发关注,并表示感慨。这足以证明兰大在相当一部分人心中的分量。


报道称兰大正在经历一场以“人才流失”为主要标志的衰败。但在西部君看来,兰大的衰落,不过是兰州衰落的一部分,是兰州沦为失意之城的一个缩影。


报道中兰大校长王乘的一番话,西部君颇为认同:大学的发展离不开城市。兰州大学的命运,与兰州市休戚与共。作为新中国初期重点建设的重工业基地,兰州曾有过风光的时候,但随着新时期国家战略的变化,在某种程度上,兰州与兰大一样,也成了被遗忘的角落。


借这个机会,西部君根据公开资料,简单梳理一下兰州是如何从昔日的辉煌,走向失意的。


01

过去篇:计划经济时代的“深圳”


作为黄河唯一穿城而过的省会城市,又地处中国地理版图的中心位置,兰州历史文化底蕴之深厚,自不待言,并在1949年以后,迎来现代意义上的爆发式发展。


“一五”计划中,苏联援建的156个项目,有7个落户兰州,其中包括兰州石油化工厂、兰州炼油厂这两个后来被称为“共和国石化长子”的大项目。直到今天,兰州石化在当地都仍有举足轻重的地位。


国家政策和资源的倾斜之所以选择兰州,除了陆权时代的战略因素,另一个关键原因是石油。依靠玉门油田的支撑,兰州迅速崛起为当时国内最大的石油化工基地,并围绕石油化工建立起一套相对齐全的重工业体系。后来的三线建设,兰州再次吸引了众多国企、科研和技术人员的进驻。兰州大学就是在此过程中逐步走向顶峰。


上世纪50—70年代,兰州一跃成为国内发展最快的城市,曾一度被称为“兰州现象”。毫不夸张的说,计划经济时代的兰州,颇有改革开放后的深圳风范。一个具有说服力的细节是,兰州人口从1953年的39.73万增加到1959年的123.36万人,6年间人口增加超过了80万,1959年比1953年增加了2.1倍。


至改革开放前,兰州的GDP总值,已进入全国前20强,排在郑州、长沙、乌鲁木齐、石家庄等城市之前,在当时的省会城市中处于中游,排位大致相当于今天的烟台、东莞。以至于当时山东的考生填报兰大,丝毫不会觉得不正常。


交通方面,陇海、包兰、兰青、兰新四大铁路干线的加持,把兰州送入中国十大铁路枢纽城市之列。另外,兰州jun区作为当时全国七大jun区之一,辖甘肃、青海、陕西、宁夏、新疆,也突显出兰州在整个大西北的地位。


时间退回到四十年前,兰州国企众多,遍地是产业工人,有全国前十的大学,有四通八达的铁路网,要政策有政策,要经济有经济,要地位有地位,确实是大西北一颗耀眼的明珠。


02

现在篇:六年时间,户籍人口增加不到一万


四十年后的今天,兰州的尴尬地位,借用一句网友的话来描述,颇为形象:在沿海地区朋友的心中,兰州的心理距离比乌鲁木齐更远。


市场经济大幕开启,依靠政策倾斜与国企模式壮大的兰州,逐步受到冲击。


在GDP上,兰州不仅与西安的距离越来越大,也被乌鲁木齐、呼和浩特等西部省会城市赶超,甚至落在了鄂尔多斯、咸阳等西部非省会城市的后面。2016年,兰州GDP不到2300亿,在全国主要城市GDP排名中处于100名,省会城市中倒数第五,仅高于银川、西宁、海口、拉萨。西部君在上篇介绍城市商业魅力排行榜时也提到,兰州在三线城市中位列最后一名。


就产业结构看,兰州也堪称特例:2016年,兰州三次产业结构比为2.67:34.89:62.44,第三产业几乎是第二产业的2倍。在正常情况下,这是一个令许多城市都要羡慕的结构,因为第三产业比重越高,往往意味着一地的产业结构更趋合理。但兰州在这一点上与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看齐,除了产业结构调整的努力之外,更多还是第二产业本身受到的冲击太大,导致第三产业赶超太多。


由于仍依赖于能源化工等重工业,近年来兰州的第二产业深受去产能的影响。以2016年为例,兰州全年发电量147.53亿千瓦时,同比下降17.33%;原油加工量823.02万吨,下降14.91%;粗钢产量78.4万吨,下降63.1%;钢材135万吨,下降45.3%。这与兰大王牌专业化学系的衰落,也形成了某种呼应。


人口的变化则表现得更为直观。2010年,兰州全市户籍总人口为323.54万人,2016年,这一数字为324.23万人。也就是说,从2010年到2016年的六年时间里,兰州户籍人口只增加不到七千人,几乎可以用停滞来形容。说明人口的流失已相当严重。兰州不仅在西北欠缺应有的辐射力,在省内的首位度,也刚超过百分之三十,大大低于周边省份。


本世纪初,兰州虽启动了国企改革,但成效并不显著,直到现在也仍未真正找到具有影响力的可替代性支柱产业,招商引资方面也乏善可陈。可提供注脚的是,2014年兰州新区规模以上工业29家,其中重工业就占了23家。


城市的存在感削弱,兰州却并未避免城市病的困扰。长期的石化重工业污染积累,使得兰州到去年才摆脱全国十大空气污染城市的“黑名”;位于河谷地带,城市发展空间受限,虽然建新城计划早有动议,但囿于政策、资金等多种原因,一直未能有实质性进展。


西部君的一位朋友在查询兰州最近的房价时无意中发现,至今兰州的各种厂矿、机关、企业家属小区仍较多。这成为这个城市过去辉煌的一个印证,却也在某种程度上提示它还并未去掉计划时代的烙印。


甚至,因为改革调整需要,兰州jun区也于去年被撤销番号。


03

未来篇:需要更大的想象力


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,由陆权时代向海权时代过渡,这是兰州由辉煌走向失意的时代大背景。


近几年,外界都在关注东北的经济,其实,同样作为资源型、重工业城市,兰州相对来说或更早就触摸到发展的瓶颈,更早就开始了漫长的滑坡之路。


在GDP增速上,兰州的数据似乎看不出什么问题,2011年到2016年兰州的GDP增速分别为15%、13.4%、13.4%、10.4%、9.1%、8.3%。与此同时,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速也多为两位数。这反映出,投资对GDP的拉动作用很明显。另外,增速快,也与兰州本身的经济体量小有不少关系。


但若产业结构调整跟不上去产能的步伐,这样的增速和投资拉动能否持续,未来将面临越来越大的不确定性。


产业结构单一、国企模式弊病与历史负担显现、中小企业式微、人口流失加剧、城市问题突出……如何在这些问题上破题,将成为未来兰州能否守住西北第二大城市地位的关键。


2012,兰州新区获批,成为第五个国家级新区,也是西北地区第一个国家级新区;“一带一路”计划实施,兰州成为重要节点城市;兰渝铁路也即将全线通车。继西部大开发战略之后,历史的钟摆似乎又一次摆向了兰州。能否抓住这一轮政策与资源的机遇,触底反弹,决定兰州未来的发展高度。


叶檀曾把兰州列为最没有前途的七个城市,她指出,根据兰州市出台的《“十三五”规划纲要》,十三五期间,兰州将扩大文化旅游合作、建设丝路信息走廊、全力打造综合交通枢纽、大力建设国际港务区、深化国际经贸合作、推动区域合作发展,但“从这个规划中,我们仍然看不出,特色在什么地方。”看来,兰州要重返辉煌,还需要有更大的想象力。


祝福兰州。
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长按二维码,欢迎关注西部城事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